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1984 33535 53688 上海夜网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水磨会所今日上海:上海通志馆新馆建设记

[复制链接]

3029

主题

1

好友

1万

积分
级别
9 管理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4 22:0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海水磨会所今日上海:上海通志馆新馆建设记地方志是中国的优秀文化,编纂地方志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地方志这一文化载体,为中华文明的代代延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1932年7月14日,由柳亚子先生担任馆长的上海市通志馆在法租界萨坡赛(今淡水)291号宣告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修志事业未竟,通志馆闭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地方志工作。20世纪80年代,随着首轮上海新编地方志书编纂工作的兴起,在市委和市的关怀下,1993年,上海通志馆立项重建。该馆1996年落成,1997年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共5888平方米。但由于经费拮据,当时的通志馆只能建在远离市区的浦东唐镇地区。
  尽管地处偏僻,但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方志办”)的领导下,兢兢业业、甘守清贫的上海通志馆工作人员依旧为地方志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的上海通志馆立足上海,面向全国,集方志编纂、展示、收藏服务、业务培训、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于一体,形成了鲜明的馆藏特色,为首轮和二轮上海新编地方志书编纂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途遥远、交通不便,前来上海通志馆阅览的读者十分有限。为了更充分地发挥丰富的馆藏优势,更广泛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在市区重建新馆的意向由来已久。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以藏书为主的通志馆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的需求,场馆功能转型势在必行。
  市方志办意识到建设上海通志馆新馆刻不容缓,多次向市委、市发起呼吁。2004年底,时任市副秘书长薛沛建在听取市方志办汇报建立新馆事宜时,首次提议可将新馆与上海图书馆二期建在一起。这为后来通志馆与图书馆联合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
  当时市方志办党组,屡次以政协委员的身份递交提案,直言不讳地说明,偏僻的上海通志馆已与今天的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努力走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列这一目标和要求不相适应。世界上的国际大都市都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作为城市标志性文化建筑,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载体,方志馆也理应成为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兄弟省市如、江苏、广东、深圳,甚至经济情况与上海相去甚远的湖南、江西、广西等地,都为建设方志馆新馆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相比之下,上海远远落后了。
  关于新馆的馆址,经过市方志办与通志馆多次踩点考察,曾经有过三种设想。其一,当时正处于“后世博时代”,可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场馆,置换一座建筑6000~10000平方米的单独场馆;其二,受到方志馆与首都图书馆二期工程共同建造的,鉴于当时上海图书馆也正在筹备二期工程,遂提出两馆联建,以冀资源共享;其三,当时正在修缮设立上海历史博物馆,历博与通志馆本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历博共同使用原工部局大楼这一上海优秀历史建筑,这和方志馆的性质完全吻合。
  2011年11月15日,静安区胶州发生全国的“11·15高层住宅大火”。16日,市方志办向市领导报送了一份地情专报。专报依据志鉴资料,整理了上海自开埠以来发生的、所有有案可循的民事火灾,其中,“11·15大火”造成的伤亡情况最为惨重。这份及时专报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后来的救助、善后、安顿等诸多工作提供了史料依据。这件事令市方志办愈加注重地方志“存史”“资政”的重要功能,也愈发希望通过建设上海通志馆新馆平台,让地方志更好地为更多人服务。
  2011年,市方志办向市办公厅报请印发《上海市地方志工作2011-2015年规划》,上海市发展委(以下简称“市发改委”)在审核《规划》的过程中对“筹建上海通志馆新馆项目”的内容提出了疑议。2012年初,市方志办针对这一疑议,就“在上海图书馆二期工程中建设上海通志馆新馆暨上海地情展示馆”的,专门请示市委宣传部,再一次论证了新馆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与上海图书馆联建的可行性。
  市委宣传部收到请示后,立即派出事业处、项目办的工作人员现场踏勘通志馆。随后,又召集新闻出版处、市方志办、上海图书馆等单位召开会议,并与市发改委社发处协商。考虑到“上图二期”项目已列入上海“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市委宣传部市方志办和通志馆按照基本建设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迁建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选址、相关项目联建等方面,开展多方案论证。
  上海通志馆的建设工作得到了市委、市的关心。2012年7月,市方志办举行“上海通志馆建馆80周年座谈会暨柳亚子主编《上海市通志稿》整理出版签约仪式”,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杨振武致信祝贺,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咏雷出席活动并致辞。杨振武在贺信中指出,方志馆不仅与文化馆、上海水磨会所博物馆、图书馆等一样,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而且还是展示上海发展历史和建设成就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朱咏雷在致辞中也对通志馆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新期许,希望“把上海通志馆打造成上海的地方文献中心、展示上海地情的重要窗口、地情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心、上海与全国地方志工作者的交流平台”。

  2014年4月,市委宣传部已基本明确将通志馆新馆纳入上海图书馆二期建设,当时的上图二期规划中已包含上海图书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上海社联”)及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后单馆)。宣传部发改办派专员来市方志办,全面讨论合建的可能性。市方志办认为,这是上海通志馆难得的发展契机,也是多年来办、馆的同志不懈努力的,应当力争落实这一方案。鉴于“上图二期”工程已酝酿多年,市方志办通志馆尽快拿出一份新馆建设方案。
  市委宣传部也积极推动、协调合建工作,并将方案市委、市。2014年5月,当时分管地方志工作的市副秘书长明带队参加了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会后,又在市方志办同志的陪同下调研了在同一园区中合建的首都图书馆与市方志馆。有了“经验”的参照,市委、市对于将通志馆纳入上图二期的想法就更加确定了。
  另一边,通志馆的同志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结合专家,草拟了以“继承百年发展史 打造新型通志馆”为题的《上海通志馆新馆建设研究方案(稿)》,市方志办党组。《方案》首先指出,上海通志馆新馆不是简单地建一个场馆,而是要抓住这个契机转型、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打造具有百年历史积淀的“新型通志馆”,功能、内容、定位和运作方面实现“四大”转型。具体表现为:以“用志”为主,依托修志过程不断积累的巨量地情文献资料,系统地反映当代上海、特别是以来的上海发展;突破有限的场地,基于电子数据库和电子信息平台发挥地方志功能,与科研院所、公共馆所和修志单位共享设施、人员和资料。《方案》进而指出,通志馆新馆的立馆之本,是地方志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档案、图表、照片、音像、实物等资料,以及最终形成的地方志文稿。这些资料具有权威性、全面性、巨量性、持续性、无偿性等特点,在反映上海市情方面是不可替代的;通志馆承担这些地情资料的管理职能,也同样不可替代。因此,通志馆新馆的定位是:上海唯一和综合性的当代地情资料中心。
  2014年6月10日,市方志办党组会议审议认为,这份方案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说明力,同意斟酌完善后市委宣传部。
  6月17日,宣传部事业处与市方志办商谈通志馆新馆方案,拟在上图二期工程中增加通志馆/地情馆功能,按照有利于上图二期工程总体立项的方向考虑。市方志办表示将继续积极配合,深化建设方案。8月11日,市委宣传部事业处召开上图二期协调会,明确部领导同意将通志馆新馆纳入上图二期项目。初步安排约2500平方米使用面积,并对空间功能予以确认。
  8月30日,韩正、杨雄、徐麟、翁铁慧等市领导在市委办公厅听取包括通志馆功能在内的“上海智汇·上图二期综合体”汇报,市方志办代表参加汇报。通志馆新馆纳入上图二期合建事宜终于落定,算是跟上了“大部队”,可以稳步推进具体工作了。
  2015年1月14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海市委、市立即落实部署。20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芝松带队实地查看上图二期选址。经过比较、研究,最终选定位于浦东新区的花木地区6-1地块。由此,“上海图书馆二期”项目也正式定名为“上海图书馆东馆”。
  7月,由上海图书馆牵头,联合上海通志馆与上海社联共同《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智汇综合体》项目书。8月25日,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布局推进工作会召开,韩正由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规土局、市文广局和浦东新区联合成立项目推进工作小组,全力推动上图东馆等项目落户浦东,并对项目书进行全面评估。随后,项目推进工作小组及时落实上图东馆项目由上海图书馆、上海社联和上海通志馆联合建设,项目法人为上海图书馆。
  2016年1月9日,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专题会议正式通过上图东馆项目推进工作实施方案。2月25日,市发改委以沪发改社〔2016〕6号文批复通过上图东馆项目书。
  市方志办与通志馆积极参与项目整体方案的制订及历次专题会议,3次申报项目及其补充材料,充分阐述了上海地方志事业与通志馆建设的重要意义、通志馆自身的职能、专业特色及其与图书馆性质上的密切相关性,并提出志书查阅与研究服务、地情文化展示与普及等方面的专业要求。
  上海通志馆新馆建设也得到了市委、市的高度重视。2018年4月,市委办公厅、市办公厅发布《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加快上海通志馆新馆建设,打造具有百年历史积淀的新型通志馆”。

  2017年9月,上图东馆建筑工程正式动工;2019年9月,建筑顺利完成结构封顶。建筑坐落于世纪大道东端,与周边上海科技馆、世纪公园、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博物馆东馆等共同构成城市东文化中心。其主体建筑外形犹如一颗漂浮在城市中的玉石,蕴含了《礼记·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思想。建筑总面积约110000平方米,分为地上7层,地下2层。上海通志馆新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设立于地上第4层,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使用面积约2538平方米。为与原通志馆加以区别,该场馆对外正式名称为“通志展示馆”。
  随着新馆和面积的确定,各项具体功能规划也随即深入展开。在争取馆舍的前后几年内,市方志办与通志馆的相关人员走访了北至、南及海南岛的30多个国家级、省、市、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与方志馆,学习方志馆建设经验,交流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数年来,通志馆新馆筹建组的同志几乎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哪怕是在业余时间,每到一座城市旅行,第一件事就是在地图上查看当地是否有方志馆对外;每参观一个文化场馆、打卡一个“网红”点,都要细细地揣摩、咨询建设运营的先进经验,希望能对通志馆建设提供借鉴。
  经过多地走访,大家发现各地方志馆各具特色,但有一个“通病”,即很难吸引观众反复参观体验,时间一久难免门庭冷清。怎样的方志馆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呢?应该要抓住群众对地方文化、对地情资料使用方式的需求,借助多样化的场馆功能,打造一个让更多人都能“用”的馆。功能多了,用的人、来的人就多了。于是,对通志馆新馆的定位,从早先的“地情展示馆”“地情资料中心”逐渐向一个复合功能的“新型通志馆”转变。
  “新”在哪里?首先是要充分利用与图书馆结合建设的新形势。图书馆的主要受众是读者,而到通志馆来的读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业读者,他们需要齐全的专业文献和信息,要有专门的数据库、工作室,还需要研讨交流的平台;另一类是社会读者,他们则更倾向于以趣味性、便利性的方式汲取优质的地方文化内容,这就需要用展览、、互动体验等丰富的形式,对地情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其次是要突破现有场地的局限性。如何利用2500平方米的有限场地打造“无限空间”?一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数字资源共享,比如图片、视频、数据库等。二是要“借力”,即把通志展示馆做成一个平台,通过社会化合作,把优质的资源“请进来”,在内容上就可以得到无限的延伸。
  基于以上两条思,市方志办和通志馆进一步调整和深化“五馆合一”的。其实,这一在2014年的建设方案中就已出现,在正式落实的规程中,又结合受众类型细分、场馆面积、空间形态等因素,将改进为:遵循“一地多能”的原则,以复合性多功能创新整合的与智能化技术手段,打造专业图书馆、专业展示馆、开发利用馆、学习教育馆、人才培养馆“五馆合一”的新型通志馆,塑造“有限场地,无限空间;有限藏书,无限数据;有限载体,无限方式”的现代化公共文化场馆。
  与之相应,通志展示馆划分地情阅览室、地情展示厅、地情体验厅、多功能厅、研讨室等五大功能区域。
  地情阅览室提供纸质和数字化地情文献的查阅服务,通过“互联网+”、智慧阅读系统及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丰富和便利地情文献的检索、阅读与获取,从而建设一个“数字地情中心”。同时,配合书架上的特色主题文献,以书刊为主要“展品”,辅以多展项,打造“上海地情文献展”。这一区域还设有室,收集地情资料,延续城市记忆。
  地情展示厅构建新型上海地情文化展示载体,基于多可移动展示设备平台,搭载不同类型、主题、内容展览,以及配套、活动等,吸引观众常来常往、常看常新。
  地情体验厅通过现代化手段,着力打造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史志地情文化“第二课堂”与“创客空间”,并配有地情虚拟游览设备,足不出馆即可纵览上海城市地标。
  多功能厅通过拼接舞台、活动看台等可移动、折叠的基础设施,结合相关设备,满足方志编纂培训、动态地情、方志文化论坛及展览延伸、影音放映、小型演出活动等多重功能需求。
  通过“五馆合一”及五大功能区域的开发,通志展示馆将实现95%以上的空间对。而更进一步的愿景,是通过与上海图书馆、上海社联的共建共享以及社会化合作的开展,将东馆4层整体打造成“上海地情中心”,即一个了解上海的窗口。关于上海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这里查得到、看得到,而且看得精彩。走进来,就能够留下来,因为“上海就在这里”。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城中村项目启动,位于华东上的上海通志馆现址恰好在地块范围内。根据《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上海市人民令第71号),征收非居住房屋的,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房屋产权调换。但在执行过程中浦东新区历年来除军队以外的单位动迁,均采用货币补偿的方式。也就是说,现有场馆拆除后很可能得不到一处新场馆,这势必又将严重通志馆的职能发挥和业务开展。
  在这种情况下,市方志办、通志馆与浦东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积极沟通,请他们在征收过程中充分考虑上海通志馆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且根据《中华人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二章相关条款,采取房屋置换的方式进行动迁。经多轮次、多层级、多方协调,历时3年,在市委宣传部、唐镇规建办、浦东新区征收一所、上海万千土地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最终同意协助通志馆寻找新址,并委托负责此次的动迁单位寻找面积相同的房屋,帮助通志馆进屋置换。
  2018年末,经多方实地考察,市方志办党组实地勘察,通志馆最终选定乐昌95—113屋作为通志馆动迁的新馆舍。馆舍地上3层建筑,地下1层,建筑面积约5345平方米,奉贤绿庭国际大厦8套办公用房约400余平方米,两处房产面积与原有馆舍面积基本相当。
  动迁后的馆舍将与通志展示馆密切联动规划,以文献藏品收集保藏、行政管理以及地情资源开发研究等“对内”业务为主,全方位支撑、保障新馆“对外”业务的良好开展,打造前“店”后“工厂”的运营模式,建设上海地方文化新“知库”。
  2021年年底,位于上海图书馆东馆4层的通志展示馆即将试运营。近百年前,柳亚子、朱少屏、胡朴安、胡怀琛、胡道静等前辈方志人的爱国风范和严谨态度垂范后世。相比方志人面对的战乱动荡,当代上海地方志工作者虽处境远为优越,而回顾通志馆新馆十余年筹措和建设历程,仍有筚蓝缕之艰辛。
  来之不易方能倍加珍惜。发扬勤勉敬业、奉献的,延续上海历史文脉,每一代史志工作者都有自己应当履行的责任。推动上海通志馆建设和转型,让更多人读志、用志,让地方志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亦是这份责任中重要的一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12 上海夜网论坛 (www.021snyw.com)  版权所有
官方QQ:2030314199  邮箱:2030314199@qq.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