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1984 33535 53688 上海夜网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上海桑拿按摩体验报告

[复制链接]

3029

主题

1

好友

1万

积分
级别
9 管理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22 16:1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上海桑拿按摩体验报告2021年5月18日(星期二)上午10时市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市统计局局长朱民,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统计局副局长施方,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统计局二级巡视员丁俊介绍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为答记者问内容。
  通过普查数据看出上海人口在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问朱民局长能否分析一下这其中的特征和特点?
  人口是一个城市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市情,人口发展变化也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反映。过去十年,上海着力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刚才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地区的数据,不仅客观反映了上海人口的基本现状以及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过去十年上海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进程。总体来看,有以下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特征:
  一是常住人口规模稳定增长,但总量增长的速度有所放缓。在过去三次人口普查周期里,常住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但是每个普查周期常住人口净增量还是有所变化的。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1990年-2000年),上海常住人口增加307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2000年-2010年)增加了661万人,而这次人口普查的周期内,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了185万人。相比前两个普查周期而言,近10年上海常住人口总量规模的增长是相对平稳的,这与上海落实国家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要求,统筹人口与产业发展、城市布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策措施目标是一致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之,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重要枢纽,经济和人口承载力不断增强,对于人口迁徙、流动和集聚的吸引力依然很大,这也是上海常住人口规模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
  二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有所下降,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趋势愈发明显。十年来,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分布更趋均衡以及经济产业布局的调整,上海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疏解的趋势变得愈发明显。这次普查分区常住人口的数据显示,全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内减外增”的变化格局,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2010年减少了30.25万人,浦东新区和郊区比2010年增加了251.43万人,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由2010年每平方公里24137人下降到2020年每平方公里23092人;浦东新区和郊区的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2650人提高到每平方公里3006人。
  三是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显著提高。从这次普查各项数据结构比较来看,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过去十年间,上海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刚才公布的数据显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10年21893人提升到33872人,提高了55%。同时,16-59岁劳动年龄段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46.4%,比2010年提高20.2个百分点。这个变化常明显的,这与上海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近十年来上海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力集聚优秀人才,这对流入人口的结构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这次普查数据也反映了上海在人口和经济发展方面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如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需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上海人口整体素质指标提高显著,各类人才对更加灵活有效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将有新的需求;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依然较高,市域空间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人口发展变化是相对缓慢而且具有惯性的过程,超大城市的人口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按照党的19关于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宝贵、详实的数据资源,对重大人口问题展开前瞻性研究,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供给、超大城市治理等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统计数据支撑。
  人口普查量大面广,会不会出现遗漏或者不登记的情况?统计部门如何确保这次普查数据的质量,请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这次普查,在疫情防控的压力下,全市13多万名普查人员挨家挨户上门问询,得到了全市市民的充分理解与支持,最终顺利完成了普查各环节的现场登记工作,在此非常感谢全市的居民和我们的普查员。
  普查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人口普查成败的根本标准,人口普查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这一核心工作要求展开的。
  上海严格按照国务院人普办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了普查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机制,实现普查数据可核查、可追溯、可问责,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数据质量:
  一是严格执行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及细则,确保普查各项要求不走样、不变形,绝不允许随意更改或选择性执行方案;
  三是认真组织现场登记,广大普查人员是严格按照普查方案要求开展普查登记工作,准确采集每一条信息,普查登记信息不重不漏,在源头数据上确保普查真实可靠。
  您提到的是否会出现遗漏或重复登记的问题,其实也是普查的重中之重。我们设计普查方案的目标就是“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错项”,为此我们对碰不到、多头居住、不配合的各种情况都采取了相应措施。
  对于碰不到本人的情况,我们普查员会在上门登记时,请遇到的熟悉该人该户情况的家庭进行信息申报;对于多头居住的人,也就是“人户分离”人口,方案,我们要在“现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两头进行登记;对于普查期间在居住地反复上门没有找到的,我们会联系相关普查机构,确保户籍地登记上,且做好相关说明;对于极个别不配合普查登记的,我们的普查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信息情况加以备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人口普查增加了“身份号码”这项信息,可以使得所有普查数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精准排重,有效确保了每个人的信息“不重不漏”。
  四是有效利用行政记录,充分发挥部门行政记录数据的作用,例如与门、卫生医疗系统的相关数据、居民的手机信令等进行比对,为普查登记信息提供数据支撑;
  五是严格执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对普查各个阶段制定具体工作要求与数据质量标准,并对摸底、登记、编码等关键环节进行全面实地抽查验收,符合标准后方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六是依法普查,严格执行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质量追溯问责机制,严肃查处各类普查造假、弄虚作假行为。
  普查数据真实准确一直是我们工作的核心要求,接下来,我们将积极进行人口普查数据的开发和共享,严格按照《统计法》与《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对普查数据进行处理、汇总与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所有普查登记的微观数据将在脱敏后进行研究,使人口普查数据更好地发挥作用。
  人口普查数据的第九条显示,中心城区人口比重有所下降,郊区常住人口比重有所提升,这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吗?能否对相关情况进行解读。
  应该说,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的情况已经持续较长的时间了。五人普、六人普、七人普的数据显示,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占比分别为42.24%、30.3%、26.87%,可以看到中心城区人口占比持续减少。
  中心城区人口空间分布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七人普显示,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092人,浦东新区和郊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06人,中心城区与郊区的人口密度比为7.68:1。六人普相应的比值为9.11:1,说明上海的人口空间分布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过去十年里,上海市积极统筹推进人口与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协调发展的各项政策。从七人普上海的分区数据来看,相关政策措施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上海人口分布更合理,空间结构更为优化,城乡发展更为均衡。
  从上海“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看,“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塑造市域空间新格局”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城市发展的总趋势。
  这次人口普查数据当中,上海常住人口素质相比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方面数据能给我们展开介绍一下吗?
  从这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上海常住人口的素质相比十年前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看这十年来上海人口素质发生的变化。
  一是上海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量达到了842万人,相比十年前增加338万人,增幅达到67.1%,增量和增幅都常高的;
  二是上海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81年,比2010年提高1.08年,全国是提高了0.83年,提高的年数在全国排名第三。
  三是劳动年龄段人口大学文化程度的比例显著提升。16-59岁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达到了46.4%,这比2010年提高20.2个百分点。
  同时,上海每10万人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是全国最高的。可以讲,上海具备依靠人才红利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首先和上海高度重视发展各级教育事业,特别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息息相关。这10年里,上海大力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增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推动高水平地方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等的建设计划,启动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所有常住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了,接受更高教育的渠道更加多元,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次是与这十年来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这十年来,上海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这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上海产业经济发展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依赖显著下降,人口流动的结构也随着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变化在发生着改变。
  同时,上海具有:一是城市区位的优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我国人口主要承载地的趋势将长期不变,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有利于人口聚焦;二是城市功能的优势,上海将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上“五个中心”建设、落实“三大任务一大平台”等相关工作的推进,将吸引各类人才集聚;三是城市治理的优势,上海具有较高的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对各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非常高。还有就是整体城市公共服务的优势,对人才的吸引度大大增强。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围绕国家战略和城市能级提升,进一步推进上海人口素质与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布局协调发展。
  我们注意到今天发布的数据用到一个词:“常住人口”,请问我们怎么定义“常住人口”?有一些人户籍在上海,但是不在上海工作学习,这类人算不算“常住人口”?
  感谢您的提问,这也是大家容易产生偏差的问题。在去年人口普查期间,我家人和我的同学都在问我,哪些人算上海的常住人口?有的认为上海常住人口就是上海的户籍人口,有的认为除了户籍人口,还要有上海居住证的人口,有的理解为在上海居住满半年或者满一年的人口,他们这样的理解都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
  应该讲,“常住人口”是整个人口统计,包括人口普查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定义,我们在进行人口数据处理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确定每一个人的常住地在哪里。
  在国家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和我们发布的上海公报里,下面有一个指标注释,注释里有一段非常完整规范的表述,这是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国统一的,而且和十年前六人普完全一致。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概括了一下,有四类人口是算作上海常住人口:一是在普查时点具有上海户籍且实际居住在上海的人口;二是在普查时点具有上海户籍且离开上海不足半年的人口;三是在普查时点具有上海户籍且在境外工作学习但未定居的人口;四是在普查时点实际居住在上海的、上海桑拿按摩体验报告离开户籍登记地满半年及以上外省市户籍人口。
  请问目前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全国是什么样的水平?目前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是呈下降趋势,这对上海就业的情况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大家都非常关注。这次普查数据显示,上海15-59岁年龄段人口总量为1661.91万人。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段人口总量为1650万人左右,均比2010年有所下降。从全国来看,上海15-59岁年龄段人口比重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在31个省市中排名第六。
  但全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仍然较大,总量接近9亿,我们的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上海的情况也是如此。
  我们注意到,上海16-59岁劳动年龄段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比十年前是显著提高的,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46.4%,比2010年提高20.2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6年,提高1.4年。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上海具备的人才红利优势更加明显,就业的质量也会进一步提高。
  按照上海“十四五”规划,上海要全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随着上海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各类人才将在上海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遇和空间。
  根据七人普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人口性别比107.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评价这种结构?
  从上海历年普查结果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结果显示,上海的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5-107左右的范围内波动,基本平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人口性别比为106.2,2015年根据抽样调查推算的人口性别比为107。
  上海人口性别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性别比是偏高的。从本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数近1048万,占比达42.1%。对本次普查中的这部分人口一些详细数据还在进一步清理汇总过程中,但从2019年的抽样调查情况来看,这部分人口来沪主要以工作、经商为主,2019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来沪经商、务工的比例为75.1%,其中男性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因此把整个上海性别比拉高了。
  我们注意到,本次普查中,别比为105.1,与十年前基本持平。但是大部分人口流入的省市人口性别比普遍比2010年上升。
  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整个老龄人口占比较高,0-14岁占比较低,主要原因是什么?未来有什么措施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这个问题实质上涉及到少儿和老年的比例,有一定的相互影响。先说少儿情况,这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0-14岁少儿人口总数为243.63万人,占比为9.8%,与2010年相比,比重是在提高的,提高了1.2个百分点。初步分析,造成上海少儿人口比例数据偏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少子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较普遍的现象。一个地区的年龄结构的变化,与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影响,低生育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普遍面临的问题。上海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城市第六位,少子化也将成为上海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是外省市来沪人口中少儿比例相对偏低。在上海的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总量大且占比高,2019年这部分人口中0-14岁占比为9.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20年七人普数据正在进一步分析过程中。
  三是人口三个主要年龄结构互为关联。现阶段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上海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比也高于全国平均3.5个百分点,相应的0-14岁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就会低于全国平均。
  关于上海老龄化问题,从历史上来看,上海一直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1982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就达到11.5%,是全国最早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的城市。2000年和2010年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比全国高4.5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这次上海比全国高4.7个百分点。
  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和上海城市人口发展的历史变化是密切相关的。上世纪50年代是上海人口出生的高峰期,1951-1960年上海累计出生人口为272万人,峰值出现在1954年,这一阶段上海出生人口总量大,而且比较集中,这是造成现阶段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的最主要原因。
  同时我们也看到,上海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口比重是5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部分老年群体大多蕴藏着技能、经验和智慧,他们在社会建设、社区建设以及家庭(家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上海市委、市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海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举措,“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持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推进老有所为。统计局将开发好、利用口普查数据,对普查数据继续进行认真研究,开展深度分析,切实为科学制定政策提供统计信息支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12 上海夜网论坛 (www.021snyw.com)  版权所有
官方QQ:2030314199  邮箱:2030314199@qq.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