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1984 33535 53688 上海夜网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市人民英上海桑拿网论坛雄纪念塔背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3029

主题

1

好友

1万

积分
级别
9 管理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27 19:1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处的南侧,有一片面积不大的“三角洲”,绿化环绕之中,矗立着一座高耸的,不禁让人肃然起敬,这就是落成于1994年5月27日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而它所在的黄浦公园更是有着150余年的历史。
  对烈士的之情以及上海近代百余年历史的缩影都汇聚在这片“方寸之地”中,它们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黄浦公园的面积仅为2公顷多(2.08万平方米),对于公共绿地来讲可谓“袖珍”。但是它却被称为上海最早的城市公园。
  一般认为,近现代城市公园的雏形源自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公园运动,是为应对人口膨胀、工业发展带来的城市卫生与健康问题而发起的。城市公园的建立与首先是因为工业对城市的,使得市民们渴望自然安静的生活,其次则是归因于近代假日制度的出现,使人们有时间去体验更为丰富的生活形态。1847年4月5日,博肯海德公园(Birkenhead Park)在英国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落成对外,它被认为是世界造园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园。
  事实上,公园不仅仅与公共空间有关,它也与人们日常生活、观念心态联系紧密。而在当时,也是殖义空间向中国渗透的象征与渠道。1843年,上海开埠后,大批外侨随着殖民的入侵而移居上海,“公园”的概念自然也随之移植而来。
  黄浦公园所在的区域,原是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的一块涨滩,属中国“官地”。清同治二年八月(1863年9月),租界工部局决定从苏州河口至洋泾浜口的黄浦江岸线,这段也就是我们今日熟知的外滩。当时的计划是填土拓宽道,整理岸线英尺的人行道,并种植行道树。
  经勘测发现,由于苏州河口的特殊地形,在退潮时,苏州河水流和黄浦江水流产生对撞而在河口外形成漩涡,但在河口南侧的水流却相对静止,泥沙不断沉淀成滩,这对于航行安全和稳定岸线都不利。为改善此状况,工程技术人员构筑外滩永久性的堤岸,并在苏州河口南侧的浅滩上填土,变苏州河口的喇叭形为直筒形,苏州河的水流方向和黄浦江一致,这样,河口就不会再出现漩涡和新的浅滩。

  上海最早,也是中国内地最早的一本年鉴——Shanghai almanac 1852 刊载的地图。可见苏州河口为“喇叭形”

  那么填土固岸后的这块地方派什么用场呢?租界想到了建“公共花园”,当初的考量主要还是提升租的生活质量。
  潮随沙涨冲噬堤根,沙身愈高江流愈浅,凡附近岸边者,半皆,兹拓开驳岸以广岸基,则水流得浩渺之观,而岸身免撞击之患矣,其利一也。至拓开马,于其上起造花园使其园前临官道,后俯江堤,轩豁宏敞,四面皆凌空倒影,以成巨观,则既可极驰骋之乐,而又可纵游览之欢矣,其利二也。有此二利鼓舞,而踊跃者必多……

  这篇报道中同时也提及了造园的资金来源于募集,而具体资金运作由TRF(上海公共娱乐场基金会)负责。

  据《上海园林志》记载:同治七年(1868年)闰四月廿九日,上海道台应宝时致函英国驻沪温思达(C.A.Winchester),函中指出,这块滩地为中国的公有土地。鉴于公共花园盈利性的游憩场所,准予发给道契并免除押租(土地产权的一次性价金),但每年仍须交纳土地税。今后如发现在这块土地上建造以盈利为目的建筑物或将土地出租给私人,中国将收回这块土地。同年六月二十日(1868年8月8日),公共花园正式对外国人。
  建成后公园的英文名称为Public Garden,中文译名则花样繁多,诸如:公共花园、公家花园或公花园,上海本地报刊和居民习惯称之为外国花园或外白渡公园、大桥公园、外滩公园。租界于25年(1936年)9月将园名改为外滩公园。1945年还曾短暂命名为春申公园,1946年1月20日改名黄浦公园至今。
  公园的面积在百余年间,变化并不大。1868年取得地契时为30.48亩(2.03万平方米)。其后历经三次填土拓展(苏州河及黄浦江岸线皆有),土地面积又增加约10亩(6667)平方米。1949年时的数据为29.4亩(1.96万平方米),1993年,公园总面积为2.08万平方米。
  众所周知,针对华人的禁入,是公园早期一段极其不光彩的历史。1878年6月21日,沪上影响极广的《申报》率先发表《请驰园禁》一文对此提出质疑。其中写道:“该花园创建之时,皆工部局所捐之银,是银也固人所积日累月而签聚者也,今乃禁华人而不令一游乎,愿工部局一再思之……”
  1881年4月6日,虹口同仁医院医师颜永京和唐茂枝等致信给工部局秘书长韬朋(R. F. Thorburn),对不准中国人入园游览的提出严正。同年4月28日、29日,《申报》更是连续载文对“华人禁入令”进行:“是园既名曰公家花园,而不以西人所私,向归工部局管理,一切用项所收中外人等捐款项下动支,况租界华人最众,其所收之捐项在华人为不少,则是园亦当纵华人浏览,不容,庶于公家两字方不相悖。”
  1885年,工部局在公园门口竖立带有明显歧视条款的所谓“园规”牌示后,更是激起了上海更大的浪潮。同年,上海士绅陈咏南、吴虹玉、颜永京等8人写信给工部局,要求拆除这块牌示。同时他们又写信给苏松太道,强调华人入园:“非以其园风景之佳,必欲一游而后快,诚以其基址既属中国官地,其费又大半取诸华民捐税。而中国人民,反遭寸步不得入,不平若斯,小之足以辱及个人,大之国家,试问此园既以公共为名,果将居我华人何等地位!”这封信还要求清通过英国和工部局在园章中迅速删除中国人民的条文。

  此后,工部局在各方压力下虽然稍作让步(颁发所谓的“华人游园证”),但总体上仍然以傲慢和的态度敷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的张园、愚园等私家花园相继对,位于外滩的这座小公园也就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但对歧视条款的口诛笔伐还是时常见诸报端。就连《密勒氏评论报》(Millards Review)对公园问题发表的评论,也对工部局持立场。
  线年代。五四反帝反封建运动后,全国掀起的,特别是1925年五卅运动后,上海全市掀起反英浪潮。工部局迫于各方压力,开始接收华人进入董事会。1927年,北伐军节节胜利和武汉收回租界的消息传到上海,这也工部局重新评估局势。
  当时英国外交机构对上海租界的做法也是颇为不满,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pson)在给驻沪的信中直言不讳:“坦率地说,我不明白这个鸡毛蒜皮的小事为什么拖了那么久,我的强烈的感受是这一问题应立即解决。” 蓝普森还进一步强调 :“上海的外侨不能再忽略他们是生活在中国了……”
  在各方持续的压力下,经过数次讨论后,上海租界“纳税会”终于通过了公园议案。1928年7月1日起,中国可购门票入园。

  1927年4月13日《申报》和《新报》都用很大篇幅刊发了“西人公园之经过”的文章,详记事情的来龙去脉

  1928年5月17日《申报》在本埠新闻头条报道“公共租界公园”的消息。值得注意的是,标题中的日期是“六月一日”
  黄浦公园在百余年的变迁中,各时期的景致和设施也是不尽相同。早期公园的大门开在园西北角近外白渡桥(早期称韦尔斯桥)南堍。1905年,大门迁至西南面,也就是现今的,上海桑拿网论坛原西北角园门仍留一扇小门作通道。1929年,又在园西与口相对处开了一道园门,这在20世纪50年代后关闭。
  早期的园景较为单一,按英国风格设计,主要利用两面临江的优越和绿化吸引游人,园内的大草坪是核心区域,沿江有长椅,另有一间小温室和一间门房。大约在1870年前后,园中大草坪上建造了一只木结构音乐亭,并安装6盏煤气灯,除冬季以外,时常在此举行音乐会。1882年,园内通电,煤气灯改为电灯。1890年,木制的音乐亭拆除,新建一只六角形钢结构的音乐亭,亭的基座用石头砌成。1894年,公园北部建造一个圆形水池,并装有喷泉、建造假山。宣统年间,在园北又建茅亭一座。

  20世纪初至30年代,园内又增建了不少设施,标志性的音乐亭在几经翻建后,于1937年拆除,仅留基座。早期的公园拥有许多花坛,花坛内种植了各种类型的植物。位于外白渡桥南堍西面附属于公园的花圃名预备花园,引种培育外地以及欧洲的花木,使花坛在春季有郁金香、紫罗兰,夏季种上五彩缤纷的带和热带植物,秋季植菊花,冬季有三色堇。当时曾有“中国十二生肖”花坛。
  20世纪30年代,公园内曾种植有7000余棵郁金香,颇具盛况。公园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都是具有特色的百花园。在园西沿马种植有高大乔木,并有浓密的绿篱,以减轻噪声和尘埃的影响。在江边及园旁多植悬铃木,其余均为草坪。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租界。黄浦公园成了日本军营,园内设施及花木遭到严重,在音乐亭还建造了碉堡,公园面目全非,满目疮痍。抗日战争胜利后,相关部门对公园进行了修正,但好景不长,到上海解放前夕,军队在园内埋地雷、建碉堡,公园又一次遭到。
  上海解放后,相关部门迅速排除园内的地雷,修复设施。黄浦公园在1949年6月9日就恢复。此后园内原有的乔木和绿篱都保留了下来,还引种了其他种类的树木和花卉。1959年,公园的围墙被拆除,游人免费入园。1961年又恢复售票。1972年,在园中部原音乐亭的基座上建望江亭,六柱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攒尖顶。
  1973年,公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园大门内建起一座占地400余平方米、高9米的假山,瀑布从中泻入水磨石喷水池,颇有意境。在园西还增建一处百余平方米的水池,池内安装三只瓷鱼喷水器。在园东沿黄浦江边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廊,廊两端有梯可登廊顶平台,台四周围铁栏杆,是园内观赏浦江景色的最佳处。园北还建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茶室,面积近400平方米。同时还改建了园中的阅报廊和画廊,公园面貌焕然一新。
  1980年,园内的全部道地坪又进行翻建,分别改为柏油、红石板、水泥、磨石子和杂石子面,各有情趣。1983年,黄浦公园西沿中山东一的围墙又改建成钢结构通透结构,与整个外滩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
  黄浦公园,长久以来一直是外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重历史中走出,进而成为全体上海市民的福祉,它也承载了许多美好回忆。各类游园活动、傍晚的“情人墙”、江风吹拂下的欢声笑语,甚至连公园门口那个已经消失的公交终点站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黄浦公园大门前浦江游览码头及公交终点站的对比(上图为1988年,中图为1992年,下图为1994年)
  1989年1月11日,公园再次闭园改建,园内树木大多搬迁他处,只保留5000余平方米的绿地面积,其中草坪占4000平方米左右,园西绿化带为1000平方米左右。这次前后历时5年的的改建使整个公园在风格和功能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型。1994年9月21日公园改建完工,并成为上海市首家免费的公园。
  而这次改建,最为重大的意义和变化就是建造了标志性建筑——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关于纪念塔的建筑故事,则要从上海解放之初说起。
  1949年5月27日上午9时许,经过为期15天的激烈战斗,全上海宣告解放。几天后,陈毅同志在27军军长聂凤智的陪同下, 去连队探望参加夺取苏州河桥的战士们。当陈毅听到那些血染桥头的英雄们,为上海的完整,在没有炮火掩护的情况下冲锋陷阵的壮烈故事后,眼眶湿润了,他一一紧握战士们的手说道:“上海人民,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中华人民国首任上海市长的这一番话, 不久即开始兑现。建造“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的任务,交由市工务局局长赵祖康具体筹备。1949年10月19日,一份名为《为奉渝筹建人民英雄纪念塔勘定地位二处呈请核示》的文件已送达市办公厅。其间,具体经办人员考察了全市六处备选地点后,初定其中的两处:一、东外滩黄浦公园门前空地。二、 水电附近空旷地区(原日寇海军表忠塔园)。并备平面图两份, 呈请市领导审定。
  陈毅等市领导在仔细审阅了请示后,纪念塔建筑在黄浦公园门前空地为宜,并就此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1949年12月底,上海桑拿网论坛相关的设计方案公开征集活动启动。至1950年1月中旬,工务局共收到应征图样38份及石膏模型5件。
  正当纪念塔筹建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之时,上海市人民收到了华东军员会转发的中央人民内务部通令:“查各地近有筹建或兴建烈士陵园碑塔者,为纪念先烈,教育群众,此举固属需要。但是,目前财政困难条件下,应从缓进行,即希遵照执行为妥!”
  由此,纪念塔的筹建工作暂时搁置。但对于应征方案的评选并没有停下来。1950年5月5日,纪念塔图样征稿评判委员会召开首次会议,遴选出排名前四的作品。5月28日,市决定在纪念上海解放一周年的日子里, 先期举行“人民英雄纪念塔”奠基典礼。陈毅市长、潘汉年、 盛不华副市长出席典礼,将基石安放在位于黄浦公园西北部、 近中山东一侧的基座上。5月29日,沪上各大对此进行了重点报道。其中《文汇报》的编者按这样写道:“纪念塔建筑地址原计划在公园门外水上饭店门前,后经慎重勘查,决定移于园内茅亭处。”

  然而,好事多磨。此后由于各方对设计稿、设计者以及纪念塔选址存在的不同看法,以及相关参与者的人事变动等诸多原因,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建设工程在1953年3月6日正式宣布停止进行。而这一停就是34年之久。
  1987年8月,上海市八届六次会议期间,47位代表提出议案,从速建成“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市法制委员会的审议报告说:尽快将“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建立起来,对纪念上海解放和教育后代继承先烈遗志有重大意义,并转请市组织实施,以此纪念上海解放四十周年。同年9月21日,市根据市的决议,在第三十五次市常务会议上决定,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在原址兴建。

  1987年8月15日,上海各大报刊都在头版报道了市会议审议议案,从速建立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的新闻
  消息一经公布,上海社会热情支持,纷纷捐资,参加集资捐款的单位计有3177个、99.9万人。共募得款项1200万余元。1989年1月,经过公开征集和遴选之后,同济大学四人小组的方案在99个设计组中脱颖而出。1991年1月纪念塔主体工程打下了第一根基桩。
  1994年5月27日,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于上海解放四十五周年纪念日建成对外。整个工程其实是由纪念塔主体工程、黄浦江防汛墙工程和公园总体三大部分组成,分别由同济大学、上海市政设计院和上海园林设计院设计,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施工总承包。主体工程由主塔、圆岛(下沉式广场)上下平台、半岛平台、平板桥、箱涵、大台阶、雕塑、浮雕墙、题字碑、斜坡道等组成。主塔高60米,圆岛直径56米,纪念塔及防汛墙占地面积达6600平方米。

  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在1950年5月28日举行奠基仪式,当年的奠基石碑被安放在下沉式广场前的花坛中


  1994年10月6日《文汇报》刊载图片新闻,建成不久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成为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形象教材

  1994年 5 月 27 日,人民英雄纪念塔配套大型铸铜雕塑“浦江潮”落成,并安置在黄浦公园正门口
  纪念塔作为黄浦滨江景观轴最为重要的地标性的纪念建筑,也是具有经典意义的公共艺术作品。纪念塔的设计内涵具有深刻的概括性,由三个枪状的塔体组成,象征着鸦片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以来为国捐躯的先烈们。
  塔身巍峨雄伟,当人置身塔下仰望塔顶之时,一根根挺拔的线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蓝天,思绪也着视觉的引向陷入无限沉思之中,使人产生崇高的。人民英雄纪念塔的设计融汇了抑扬顿挫与高低起伏的节奏感,巨大的下沉式广场营造一个凝重、沉思的空间,便于在此瞻仰、怀念先烈们。
  下沉式广场的四周设有大型花岗石浮雕,全长120米,高3.8米,雕刻内容均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艺术家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从1840年至1949年间的斗争景象,主题分别为:“抗英斗争、小刀会”;“思想”;“在中国领导下的工人运动,三罢活动”;“中国的建设——一大”;“抗日战争”;“第二条战线、护厂、护校和解放上海”等。栩栩如生的雕刻还原时代的先烈们为理想而奋斗的壮志豪情。纪念性雕塑为大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运用艺术的手法将前人的优秀品质与思想传递延续下来,让人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又美化城市、提升大众审美情趣。
  1995年9月,纪念塔下的大厅内,辟建的600多平方米的“外滩历史纪念馆”对外,其中系统介绍上海开埠后的百余年历史,2003年,该馆被市公布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


  2009年国庆前夕,为迎接中华人民国成立六十周年,黄浦公园及人民英雄纪念塔又迎来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建

  2011年5月4日,在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广场前,“永远跟党走”——2011年上海青少年五四主题暨“理想之”上海青少年纪念建党90周年大型寻访活动启动仪式举行

  结尾的线公里岸线贯通后,黄浦公园标志地位更为显著。清晨,每当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广场。晨曦中,屹立在黄浦公园内的三根擎天巨柱显得格外宏伟壮观。
  人民英雄纪念塔背靠底蕴深厚的浦西历史街区,面向朝气蓬勃、高速发展的浦东热土,像极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讲述着一百多年来斗争风起云涌,犹如浦江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最后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全市人民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成为主人翁的豪迈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12 上海夜网论坛 (www.021snyw.com)  版权所有
官方QQ:2030314199  邮箱:2030314199@qq.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