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别
-
9
管理员
|
强化全球资源上海夜生活论坛配置功能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出发8月24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和重要任务。
“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基础。”这是《规划》提出的一个总体目标。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目标需放在国际国内格局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伴随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推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被赋予新的内涵。而“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正是这一内涵的具体体现。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上海将紧紧围绕《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不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支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从“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化”方向加快推进。
金融一直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底色。近年来,上海金融步伐不断加快,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
比如,把握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重大机遇,上海夜生活论坛率先实施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创新举措;加快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重要进展;加快外资金融机构集聚,“首批”“首家”示范效应明显。
如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对金融提出更高要求。其中,加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关键,这也是下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的强大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表示,当前“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需要我国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好在岸和离岸两种资源,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全球资源的配置,尤其是金融资源的配置需要从国际化产品业务的推行和国际机构生态圈的打造两方面推进,以推动金融市场对全球资本形成有效配置。
为了提升上海金融“国际化”水平、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规划》明确提出,要不断强化金融枢纽门户功能,推进人民币可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完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提升全球资产管理能力,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等。
具体来看,在推进人民币使用方面,据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透露,“十四五”期间,央行上海总部将在重点领域、重点主体内实现人民币跨境使用重点突破,如市场驱动,以原油、铁矿石、粮食、橡胶等大商品和境外承包工程等重点领域,以及一些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培育市场主体人民币结算习惯。
同时,称,央行上海总部还将优化政策,更好推动“本币优先”落地,如完善制度,形成规则明确、条文规范、体系完备、可操作性强的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体系,推动落实“凡是外汇能做的,人民币都能做,而且更为便利”。
在提升全球资产管理能力方面,《规划》表示,将丰富资产管理行业主体;重点发展基金登记、估值核算、基金评价、货币经纪、咨询资讯等服务机构;加强资产管理产品和服务创新,加益类产品发行力度,丰富固定收益产品种类等。
对此,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解冬称,经过多年发展,上海资产管理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上海各类资产管理规模占全国1/4左右,其中保险资管、公募基金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30%。上海资产管理领域具有资管机构多元、大类资产齐全、交易市场完备、国际化程度高、产品服务创新强、金融科技含量高等特征。
“下一步,上海将着力完善多元化资管机构体系,创新更多资管产品和服务;着力提升资管领域国际化水平;着力加强资管人才引进培育,优化资管发展。”解冬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还就“十四五”时期金融程度目标设定了具体量化指标,明确到2025年,境外投资者在上海市场持有债券余额比重达5%左右,“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达7000亿元左右,人民币金融资产、重要大商品等“上海价格”在国际市场接受度更高、影响力更大。
除了扩大金融对外外,在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方面,健全金融“市场化”机制,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率资金供给也是重要方向。
一直以来,上海不断推进金融创新,并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中,直接融资规模更是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17.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91.3%,实体经济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在这一基础上,此次《规划》也提出诸多举措,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比如,支持多元化金融市场创新,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深入推进科创板建设及注册制试点,支持集成电、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借助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等。
据悉,截至2021年8月20日,上海共有上市公司372家,除了主板外,科创板公司有49家,创业板公司有62家;另外新三板公司有553家。另从融资情况上看,今年以来,上海新上市IPO公司有31家,涉及金额307亿元;今年1~7月,上海企业股权再融资达到306亿元。
未来,在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方面,上海证监局局长兼上海稽查局局长程合红表示,上海证监局将继续大力发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提高发行融资数量和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拟上市企业的质量和结构,通过加管执度,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具体而言,程合红称,一方面将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特别是中介机构“看门人”的作用,也就是让更多的资本市场的“好钢”用到支持服务上海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刀刃”上。
另一方面,将按照“零”要求,对发行融资过程中出现的欺诈发行和中介机构失职等证券违法行为,依照法律严厉惩治,从而确保在融资过程中,投融资双方能够做到依法合规、准确高效的对接,市场中珍贵有限的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所迫切需要的领域。
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金融科技始终是重要一环。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快推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在最新一期GFCI金融科技专项排名中,上海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纽约。
在迈向新发展的阶段,根据《规划》,可以看到,“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科技的全球竞争力。具体来看,《规划》明确了四项:一是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研究及应用,二是促进金融科技产业的**,三是探索金融科技监管模式创新,四是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科技发展。
在金融支持科技发展方面,上海银保监局副局长刘琦表示,将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银行业保险业资金、人才和风控优势,深入推进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更好对接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需求,鼓励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着力营造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金融生态圈。
交银研究中心报告称,预计未来金融科技将加速向信贷、保险、证券、资管等领域渗透,并逐渐从线上向线景渗透,不断提升金融科技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更多传统业务场景和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
|